中文版English郵箱登錄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
          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> 媒體潔達
                    新聞資訊
                    馬劍波:“小”牙刷上的“大”生意
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東南商報  發布時間:2012-12-19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馬劍波:“小”牙刷上的“大”生意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   摘自2012年12月19日《東南商報》

                    牙刷是每人每天都要接觸的生活用具,它太普通、太常見了,以緻很少有人會覺得這樣的産品、這樣的行業會有多少“波瀾壯闊”的故事可講,更别談牙刷尖上那更不起眼的牙刷絲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然而,就是在這個很多人都看不上的行業,慈溪卻有位老闆甘于寂寞,在小小的牙刷絲上做出了大大的生意,成了行業的隐形冠軍——全中國每2把牙刷當中就有1把用的是他潔達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生産的牙刷絲,他的對手隻有全球行業巨擎杜邦公司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更讓人吃驚的是,異軍突起的潔達在2003年到2007年短短4年間就奠定了行業龍頭地位,而在此之前發生在掌門人馬劍波身上的故事更像一則傳奇,跌宕起伏、峰回路轉,令人回味也發人深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采訪馬劍波的前一晚,他剛從雲南騰沖參加完會議回到慈溪,高原反應已讓他痛苦不堪,但仍召集各部門開會到深夜——因為工作太忙、時間太緊,第二天約了我們采訪,第三天他必須去江蘇揚州參加《兒童牙刷》、《磨尖絲牙刷》等4項國家标準的審定,而這些都是由潔達牽頭起草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記者 房偉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80年代:懷揣186元創業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1984年,在慈溪人人搞經營、家家辦企業之風方興未艾。那年秋天,剛走出校園但心中萦繞着無數夢想的馬劍波,到舅舅介紹的坎東鄉農機廠隻幹了9天活,就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,毅然決定下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馬劍波懷揣着平生第一筆勞動報酬36元,母親偷偷塞給的50元,和最疼自己的三外公給的100元,瞞着父親,偷偷搭上了輾轉去河南新鄉的大篷車。隻因聽一位父親的同事講到那裡的755、760廠是兩家軍品制造企業,産品産量大,邊角廢料豐富,價錢也比較便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但他的第一樁生意沒有成功,兩手空空地回到了慈溪。不過他不輕易服輸,幾天後,再次踏上了去往河南新鄉的征途。而這一次以及後來的無數次新鄉之行,讓馬劍波吃到了更大的苦頭。當然,幸運也讓馬劍波掘到了生意場上的第一桶金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旅途的辛苦和颠簸且不說了,因為囊中羞澀,他還第一次逃了票。馬劍波不好意思地回憶道:“現在想來真不值得,當時從餘姚到新鄉,全程的車票才22塊錢,那種做賊一般的心理煎熬卻幾乎讓人崩潰,但當時口袋裡隻有不足100元的本錢…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,吃過的苦何止這些——他睡過火車過道和貨車車廂,一塊錢一碗的燴面每天隻舍得吃兩頓,舍不得住旅館,就在大街上耗到12點以後去澡堂睡,所有的貨物自己分揀、裝袋,再一包一包扛到車上,擔心貨物丢失,就睡到貨物堆得小山樣高的車廂頂上,冒着稍不小心就可能摔下來的生命危險,1200多公裡一路颠簸回到慈溪。說起當年的艱難,馬劍波竟然禁不住淚如雨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馬劍波第一單從755廠收了1噸廢舊塑料,回來後進行分揀歸類和反複漂洗,晾幹後再賣給慈溪的廢舊塑料加工廠做原料,這是他生意場上掘到的第一桶金。雖然隻有區區數千元人民币,卻讓馬劍波更加躊躇滿志,因為他已經邁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第一步,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、容易多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90年代:遭遇2次重大打擊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早期創業那些年,馬劍波奔走于新鄉和慈溪之間,切身感受到了創業艱難,但也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。而且少年不識愁滋味,雖曆經磨難,他看到更多的還是光明的未來。不過他很快就将第一次體驗到商場的殘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幾年來,廢舊塑料生意做得春風得意,馬劍波掙下近百萬元利潤,完成了原始積累。到了1988年,想自辦一家塑料加工企業的念頭在他腦中越來越強烈。他把想法和一位朋友講過後,立刻赢得了對方的“支持”,并表示要将廠子裡一套八成新閑置設備以成本價賣給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馬劍波立即打給對方20萬元,也不測試,就拉上設備,馬不停蹄地回了慈溪。他請來師傅、招來工人,卻沒想到原料加進去、産品出不來——這根本就是一套不能用的報廢機器!打電話無人接聽,朋友也從人間蒸發,20萬元的血汗錢就這樣打了水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馬劍波隻好重新買來新的生産設備,經過反複安裝調試後,尼龍絲廠終于開工了。但沒想到,又一次打擊不期而至,而且一下子把他推進了人生和事業的谷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96年10月,又一位朋友找到馬劍波,希望能為他貸款30萬元擔保。一想到對方是多年的朋友,馬劍波爽快地答應了。但因為上次的教訓,他還是留了個心眼兒,親自去對方倉庫察看了抵押的貨物,仔細查過了驗資證明,便在銀行提供的擔保書上簽了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沒想到的是,僅僅過了9天,朋友就攜款潛逃了,且貸款的本息合計達150萬元!原來,這位朋友早有預謀,倉庫是租的、貨物是廉價的,并且私自将擔保書上30萬元篡改成了110萬元。這下所有的銀行債務都落到了馬劍波這個擔保人身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馬劍波憤怒地流下了眼淚,他為自己的輕信而憤怒——人真不該兩次跌倒在同一個地方!但在随後的3年時間裡,堅強的馬劍波仍傾其所有,替朋友償還了大部分銀行債務,并再一次面對人生的“從零開始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00年代:風雨之後見彩虹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2000年的秋天,馬劍波再一次踏上中原大地,決心在這片自己事業起步的土地上,開始人生的第二次創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馬劍波這次去了以盛産優質焦煤而聞名的平頂山市,找到了生産尼龍66工業絲等化工産品的神馬集團。彼時,後者剛斥巨資從日本引進乙二胺生産線,雖然産品質量很好,但并不穩定,而且沒有知名度,急需合作方打開市場,但敢于投入嘗試的企業根本沒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但馬劍波一眼就看中了己二胺,未來的市場也證明了他的眼光。己二胺在随後的幾年中,由于品質優秀、質量穩定、工藝簡單,迅速成長為生産牙刷絲的主要原材料,而神馬集團也成為國内唯一生産己二胺的企業,全球能生産己二胺的企業也僅有3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而雙方的首次合作,馬劍波就用自己的大度和誠信征服了神馬集團的管理層。當時由于經驗不足,神馬集團在灌裝産品時密封不牢,導緻中途容器進水,運到慈溪的己二胺因為濃度降低,和酸性配料無法産生反應,全部成為殘次品。而馬劍波并沒提任何非分的賠償要求,還主動提出要自己承擔這些損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雙方的合作由此逐漸步入了互信互惠的良好軌道,依靠神馬集團的強大實力和技術支持,馬劍波的尼龍絲廠終于起死回生,并正式成為己二胺産品華東地區總經銷商,占據了該産品國内銷量的半壁江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說與神馬集團的合作,讓潔達具有了原材料的質量保證和價格優勢,而接下來與中科院化學所工程塑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合作,則讓馬劍波真切地感受到了高科技的力量和人才的重要性。也就是這次合作中,馬劍波第一次接觸到“納米”,并通過産學研結合,研制出了尼龍6/黏土複合材料,在行業内異軍突起。最終,引來了兩面針、高露潔、SUNSTAR等國内外知名企業的關注,并陸續與潔達公司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馬劍波也終于在曆經風雨之後,迎來了彩虹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10年代:事業迎來“收獲季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時間很快來到了21世紀的第2個十年。“今年是我做尼龍絲20多年來,效益最好的一年”,馬劍波深情地說道,“我覺得這是多年付出和沉澱的結果,就像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收獲的季節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潔達的銷售不僅沒有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,反而逆勢而上,銷售額同比增長近40%,而且馬劍波還在不斷下調産品出廠價格——因為生産設備工藝在持續更新升級,成本也在不斷下降。如果按照原價銷售的話,今年的增長幅度會更醒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這正是由于多年打下的堅實基礎,潔達不僅質量優異,而且産品結構豐富,牙刷絲、磨尖絲、工業絲、磨料絲等一應俱全,潔達在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拳頭産品,并和行業巨頭杜邦、香港大興、德國哈爾三家分别展開競争,且遊刃有餘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而更令馬劍波揚眉吐氣的是,這些曾經顯得無比巨大的對手也在今年接連向潔達“臣服”。德國哈爾已約定2013年1月份進股權合資談判,杜邦公司也就雙方合作進行了長期接觸——無法在市場上幹敗潔達,又不想被擠得無路可走,就隻能放下身段、尋求合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春風得意的馬劍波,更是在2012年水到渠成地“燒了3把火”,通過加強内部考核和技術設備創新,不斷降低産品成本,迫使國内很多牙刷絲行業小企業瀕臨破産,面臨出局。頭兩把火很快燒得國内市場再無懸念,他又把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,點起了第3把火——開通境外網站,連續2次去德國,接連參加好幾個國際會展,并主動出擊、登上國際行業期刊的封面推介潔達,為明年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不斷造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近三十年的商海沉浮,馬劍波先付出而後收獲、先困苦而後通達,經曆猶如一出戲劇,跌宕起伏、扣人心弦,觀者為之動容。而很顯然,這出戲遠未至高潮,其在國際市場上的演出才剛剛開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【記者手記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  也許是最重要的啟示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

                    馬劍波身上的故事太多,短短一篇三千字無以道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但講起他的創業經曆,了解的人都感慨萬千:他不愧是慈溪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人物。慈溪多數民營企業的創建和發展過程,都飽含了創業者無盡的辛酸,但正是這些苦難,才積澱成為了他們身上特有的韌勁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從他們身上,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極為鮮明的時間節點。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,他們以做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開始人生的第一次創業,既精明、敏捷,又勤奮,務實,時不時地還會玩些小伎倆,但他們也開始第一次接受無情市場的打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到九十年代,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,他們開始尋找第二次創業的契機,紛紛創辦企業實體。但創業初期,大多是家庭式的作坊,家族式管理模式,簡易的廠房,陳舊的二手設備。低質量的産品和整體上的無序,又讓他們屢遭陷阱,飽嘗市場洗禮和辛酸苦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終于,到了新世紀,經曆了若幹年的磨砺,他們中的優秀分子恍然大悟,隻有擺脫家族式管理,引進人才和技術,引進先進設備和管理模式,才是企業壯大的必由之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這也許正是他們能走到今天、笑傲人生的最重要的啟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記者 房偉

                    【人物印象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與馬有緣的老總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等候馬劍波時,其公司的員工就告訴我們:馬總和馬有緣。他本人姓馬,妻子屬馬。在行業中一馬當先,在工作中馬不停蹄,而公司也正因與神馬集團合作而得到迅速地騰飛和長足地發展。因此,潔達公司的LOGO以奔馬和地球為元素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  在與馬劍波的交談中,他的語速似奔馬,但是條理清晰,憶舊事說未來,滔滔不絕,其中又不乏幽默而平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對産品質量一絲不苟的馬劍波也有“馬虎”而随意的時候,當天中午,馬劍波在食堂設餐招待記者一行和同日在他公司的另外幾位客人。紫番薯,蘿蔔絲帶魚,榨菜茭白炒肉絲等十幾個,都是家常菜。馬劍波歉意地表示:沒什麼準備,大家将就吃點。事後記者從食堂廚師打聽到,馬劍波在公司就餐就是那麼簡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條: 潔達納米:一“絲”商機 一馬當先 BACK UP
                    下一條: 老闆用愛心點亮她的生命